宝塔服务器面板,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,送你10850元礼包,点我领取

杜月笙坏人。1927年4月,杜月笙与黄金荣、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。1927年4月11日晚,杜月笙设计活埋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,随后又指使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,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。因此获得蒋介石的支持。

杜月笙是好人还是坏人(如何评价叱咤上海滩的杜月笙一生)-冯金伟博客园

杜月笙开银行,目的之一就是想着头寸紧张的时候,能够动用银行资金维持平衡,好在杜月笙的这个目的,在发起人田鸿年的苦心孤诣,苏嘉善的运筹帷幄下,基本上都能达到。

杜月笙

苏嘉善年长杜月笙几岁,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苏嘉善正值壮年之际——死了!

中汇银行管理层面上二人结构组合,开始变成田鸿年的独角戏,虽然是为上海滩顶大的大佬做事,田鸿年的确能做到唯杜月笙马首是瞻。

当初中汇银行开业,杜月笙做为门外汉,将一应事体全都托付给了田鸿年,并要求所有事体都要经得苏嘉善同意,算是给田鸿年戴了副紧箍咒。

嘱咐他务必“尽心尽力,小心谨慎”!

但是苏嘉善一死,杜月笙又觅不到合适的“紧箍咒”,中汇银行就成了田鸿年的一言堂,虽然仍旧能够尽心尽力,但却逐渐丢掉了小心谨慎的符。

十里洋场,浮浮华裳,鸡鸣狗盗背信弃义大有人在,当时的上海滩流行各类交易所的投机生意,暴涨暴跌,有人一夜暴富,有人一夜赔个底掉。

稳当人自然不屑于这种杀人不见血的行当,但是田鸿年本就是投机客一枚,投在杜月笙手下本就是豪赌,但终归寄人篱下,替人捉刀。

田鸿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能有自己的一爿产业,只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,于是他便把中汇银行的储蓄款做赌本,往黄金上投机了不少,但十投九赔,屡投屡败。

到年底盘账的时候,中汇银行不但没有盈余,还静亏损五十万元上下。

杜月笙的老母鸡,下的蛋却被田鸿年吃了,关键是还没吃出效果,窟窿太大,远远超出了田鸿年的周转能力,只能黯然辞职,听候杜月笙发落。

既然是生意,有赔有赚,买卖不成情谊在,杜月笙并不想现代企业管理一般的对当事人追责,更不愿按照行会的规矩处理事情,开银行本就是杜月笙的洗白之举。

杜月笙只会做的比别人更仁义——仁至义尽!

苏嘉善死了,田鸿年走了,杜月笙的中汇银行没了主持和经营,杜月笙自己又搞不来,只能一边想办法弥补财项上的亏空,一面物色合适的人选。

上海外滩景象

后来杜月笙有幸结识到上海通商银行的老板,后来的大汉奸傅筱庵,便力邀傅筱庵屈尊救驾,一解困局。

苏嘉善是死了,但是在死之前给杜月笙留了道难题。

在杜月笙垂危之际,杜月笙曾去看望老友,苏嘉善气若游丝的在床上躺着,看杜月笙来,似有心事的强坐起来,拉着杜月笙的手:

“此生得与杜先生共事,实乃一生之荣耀,我这个病怕是好不了了,油尽灯枯了,细算下来,我这一辈子,大把的银洋,左手进右手出,实际落手里的没有几个……”

苏嘉善说的杜月笙鼻头一酸,泪珠儿眼眶里直打转,但是杜月笙还是强忍悲哀,拍了拍抓在手心的苏嘉善的手,抢着苏嘉善的话头说道:

“嘉善兄,你要安心养病,不可胡思乱想,即使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家里内外,我杜月笙照顾到位!”

“杜先生,我不是那个意思,我平日里薄有积蓄,家里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,我要说的是另一件事体!”

“另外还有什么事体呢,嘉善?”

“侬晓得我的小儿子,马上中学要毕业了,如今的世道也没个正经的手艺,我想让他吃金融这碗饭,比较牢靠……”

“这算是个事情吗,咱家的中汇银行,随时过来……”

“有杜先生这句话,嘉善死而无憾了……”

杜月笙忽然觉得没那么简单,要不然苏嘉善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把这件事体挂在心上,本着对老友的关怀体谅,杜月笙多问一句:

“嘉善兄有没有意向的银行,想让孩子过去?”

“杜先生知道,上海金融业发达,银行众多,但细分起来却也是参差不齐,要说管理最规范,训练最严格的莫过于上海商业银行!”

听苏嘉善一说,再想到自己大包大揽的一通吹嘘,杜月笙脑门子上虚汗都出来了。

为什么一定要去上海商业银行呢?

这个上海商业银行,创办人陈光甫,是个金融学科班出身的大牛,回国后创办上海商和银行,独创性的推出一元起存的小额存款业务,在上海滩打开了一方局面。

由于陈光甫要求严格,进上海商业银行的学徒,统统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,淘汰率很高。

而且陈光甫道貌岸然,不接受请托,关键是杜月笙与他井水不犯河水,素无瓜葛。

但吹出去的牛泼出去的水,就是再难办,杜月笙看着奄奄一息的苏嘉善,丝毫未在脸上表露一丝难色。

“嘉善兄放心,这个事体我记下了,一定办到!”

这次会见后不久苏嘉善就死了,杜月笙怀着巨大的悲痛,想起了对苏嘉善的诺言,这种临终托孤的事情,杜月笙无论如何得办,好不好再说。

不过确实无门路可办,杜月笙亲自去办交涉不是不可以,但是不知根知底,做为大佬贸然前往,有失体面,真如人所说陈光甫铁面无私,那就是打脸了。

一时觅不到合适的交涉员,这件事就僵在了那里,不过好赖成了杜月笙的一块心病。

一天,杜月笙的另一个经济顾问杨管北来拜访杜月笙,双方说起这个事:“嘉善兄托我帮他的孩子,在陈光甫那里谋个差事,可我……”

“陈光甫……?”

杨管北听杜月笙说道“陈光甫”的名字,打断杜月笙的话问道。

“你认得到?”

杜月笙看杨管北一惊一乍的劲,好像知道这么一号人!

“杜先生有所不知,我跟陈光甫是同乡,而且关系还不错,我在金融界走动,光甫帮忙不小!”

哟!“光甫”都喊上了,杜月笙看杨管北不像说笑,听杨管北细说,知道苏嘉善托的事情有谱了,便拜托杨管北代为往还活动,一切需用他杜月笙负责。

没想到杜月笙的招牌在陈光甫处也使得开,听说是杜月笙托请,二话没说便应了下来,不但如此,还破例不经考试,直接录用。

杜月笙为此对陈光甫感激不尽,一是了了故友的遗愿,再一个就是陈光甫做事的确光亮,让杜月笙很舒服。

1921年的时候,长江发大水,陈光甫的米船倾覆,以陈光甫的家底,一船的米钱,还不至于船倾业亡,但当时沪上有人针对此事做文章,说是陈光甫资不抵债,上海商业银行挤兑风波骤起。

开始陈光甫还能独立应对,但架不住日复一日,这时候杜月笙听说了,不但将中汇银行的客户转介于上海商业银行,而且还让一应烟款、赌款全都转存到上海商业银行,帮陈光甫度过了一劫。

杜月笙

算是投桃报李,互有往还!

话说回到杜月笙中汇银行这一头,苏嘉善死了,田鸿年出走,杨管北只管花,这如何挣钱,杜月笙还得另觅人选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