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脘穴(穴码-中脘穴)的准确位置图片和功能。

中脘是八个腧穴之一,即脏腑、气、血、筋、脉、骨、髓等八个腧穴,即脏腑-章门、脏腑-章中脘、气会中脘、血会舒歌、筋会阳陵泉等。

中脘也是手太阳、少阳、足阳明和任脉的交汇处。

位置:

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。

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·苏文》关于气腔的五十八篇文章:“上流社会的上腹部也是”。

《难经释文》记载:“太仓是胃的别名,它在这个系统的经络穴位,即中脘穴,脐上四寸。”

用过的名字:胃、大仓、上集、太仓、胃、管仲、三观、中湾。

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(穴位密码-中脘穴)-冯金伟博客园

经常在书房里

中脘穴位于胃内,是胃的募集穴,主要用于治疗胃腑疾病,故称腑会。中脘是六腑之气汇聚的地方,因为六腑都在深圳生命网的胃里,胃属土,是六腑之大源。

主要疗效。

在,健脾祛湿、健脾益气、通络止痛、和胃降逆多用于治疗胃痛、腹痛、打嗝、血液病。

腹痛

《针灸大全》记载“中脘痞,胃为伤寒,中脘一穴,大岭二穴,李三二穴”。

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,中脘自上而下与足三里相合,体现了《黄帝内经》灵枢中提到的“上取病,下取病,头取足,腰取疥疮”的治疗原则。

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(穴位密码-中脘穴)-冯金伟博客园

《绵血堂针灸集成卷二》记载:“腹胀实,肚脐小腹实,湿气中极强,三焦俞舒歌强,肾俞经年强,太溪、太冲、三阴交、脾俞、中脘穴”。

在上述方法中,采用了中脘穴和背俞穴相结合的方法来协调阴阳,体现了“善用针刺者,由阴入阳,由阳入阴,由右入左,由左入右,由我知他,由内而内,由观多而不观少,由微而得远,用之不危”的治疗法则。

打嗝

《百病复壮中的呃逆》记载:“一般烧乳香卷纸,在鼻中、灸中、胃中、皮中、期门抽,会有效”。

呃逆发生于胃随气上,气海在胃中,主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。中脘为伏会和胃聚穴,两穴配伍可达到降胃气、调气机的作用。

血液病

《针灸大成》记载:“呕血等症:中肠、中肠、气海、李三、汝根、支沟”。

《象经络图翼》中记载:“中脘气海二穴灸,有血白、脉弱、手足寒凉、饮食思虑少、食欲强则呕吐之利,宜灸之,效果如神”。

在治疗气虚血瘀证时,通常将中脘与气海、足三里等穴配伍,以达到补气养血的作用。